醫藥網2月24日訊 新版目錄西藥、中成藥部分共收載藥品2535個,較2009年版目錄新增339個,增幅約15%。其中西藥1297個,中成藥1238個。“醫保目錄是醫療和醫藥行業的指路牌,它的目標是在有限的經費下覆蓋更多的患者。”
?
2月23日上午,人社部正式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藥品目錄(2017年版)》,瞬間成為
醫藥圈絕對頭條。
?
這是繼2009版醫保目錄、時隔八年之后的新版本。新版目錄西藥、中成藥部分共收載藥品2535個,較2009年版目錄新增339個,增幅約15%。其中西藥1297個,中成藥1238個。
?
由于討論時日持久以及目錄藥品對于整個醫藥市場格局和增量的巨大影響,輿論熱度不減的同時,與之相關的醫藥股也立即給出了反應。截至2月23日收盤,制藥指數上漲1.33%,特一藥業(002728.SZ)、葵花藥業(002737.SZ)漲停,另有111只醫藥股上漲。
?
23日下午,據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參加部門戶網站在線訪談時介紹,2016年下半年人社部啟動了藥品目錄的調整工作,本次藥品目錄調整提出了“補缺、選優、支持創新、鼓勵競爭”的指導思想,“即重點考慮調入現有藥品目錄沒有覆蓋的治療領域、作用機理以及重大疾病、精神疾病、兒科婦科等藥品,優化目錄結構,優選性價比較高的品種,支持醫藥技術創新,通過擴大臨床用藥選擇促進醫藥產品競爭等。”
?
而對于市場上的藥企們來說,能否進目錄關系重大,但“在醫保支付價的制約下,多數品種不會出現2009版目錄實行后放量猛漲的局面。”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版目錄擴容既體現了醫藥行業成長特性,又暗示了結構調整和控費手段繼續實施。醫保目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患者而不是藥企。”
?
藥品增幅15.4%
?
2017新版醫保目錄有多項變化,這是我國自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以來,第四次對藥品目錄進行調整。
?
1998年,國務院發布公告建立醫保制度;1999年,原勞動保障部等七部委制定了醫保用藥管理辦法,對醫保藥品目錄的納入條件、評審機制、調整機制和工作程序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
之后原勞動保障部、人社部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09年調整發布了三版藥品目錄,目錄品種逐步擴大、用藥水平逐步提升。而目前執行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于2009年制定,共收載藥品2196種,其中西藥1164種,中成藥1032種。
?
陳金甫表示:“2009版涵蓋了多數臨床常用藥品,能夠滿足參保人員大部分的用藥需求,但是藥品目錄長期未調整導致的參保人員目錄外藥品費用負擔較重、與臨床用藥需求脫節、創新藥品無法進入目錄等問題逐步顯現,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調整發布新版藥品目錄。”
?
新版《藥品目錄》分為凡例、西藥、中成藥、中藥飲片四部分。西藥和中成藥共收載藥品2535個,相比2009年版2191個增加了339個,增幅約15.4%。其中西藥部分1297個,中成藥部分1238個(含民族藥88個)。中藥飲片部分未作調整,仍沿用2009年版藥品目錄的規定。
?
“增補的幅度與過去差不多,但很多藥品的準入較為寬松,總體好于預期。”劉謙表示,“原先以為控制準入會更加嚴格一些。”
?
2009年版醫保目錄相較于2004年版,品種從1854個增加到2151個(+16%),中藥和西藥各增加了164個(+20%)和133個(+13%)。此前由于目錄遲遲不出,業內多有“篩選嚴格”的討論。興業證券醫藥團隊此前發布猜想報告稱,醫保部門壓力過大,對比2009版調整,兩次目錄出臺最大的背景不同是醫保收支的變化。
?
2009年起,國家開始實行“三年醫改行動”,三年間累計投入超過8500億元,也為醫藥行業過去幾年實現加速增長提供了增量資金,2009年醫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增速分別是27.25%和38.51%,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由2007年的22%提升到2012年的30%。
?
而從2011年起,部分地區如上海的政府衛生職能角色從開源向節流方向逐步轉變。2013年,醫保基金已經出現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的不利局面,醫保基金面臨結余逐年收窄甚至“收不抵支”的困境。至2015年,醫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增速則分別下降到15.55%和14.48%,與此同時,招標降價、醫保控費則逐步變為行業常態。
?
市場期待
?
新版醫保目錄規定了各地方醫保目錄應于2017年7月31日前發布,調整的數量(含調入、調出、調整限定支付范圍)不得超過國家乙類藥品數量的15%,并在發布后1個月內執行新版藥品目錄。
?
此外,經過專家評審同步確定了45個擬談判藥品,均為臨床價值較高但價格相對較貴的專利、獨家藥品。下一步將確認
企業是否具有談判意向后,向社會公布擬談判藥品名單并按相關程序組織談判。
?
由于入選目錄與否對于相關企業來說利益攸關,評審及調整過程也備受矚目。
?
據陳金甫介紹,本次藥品目錄評審堅持專家獨立評審機制,行政主管部門不參與評審;藥品目錄調整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藥品注冊等基礎信息由主管部門提供,不接受企業申報;并加強廉政保密工作,如遴選專家名單隨機抽取產生等。
?
在評審過程中,建立基礎數據庫。根據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的國家藥品注冊數據庫,共整理藥品注冊信息16.5萬條、中西藥品種劑型1.7萬個。咨詢組專家包括6名院士在內共381名。
?
對于此次目錄的亮點和市場高度關注的調入藥品類型,一是新增91個兒童藥品品種,明確適用于兒童的藥品或劑型達到540個。二是將2009年后上市的新藥作為重點評審對象,對其中的創新藥進一步傾斜。三是重點考慮如癌癥、重性精神病、血友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治療常用藥品,基本被納入藥品目錄或談判藥品范圍。四是大力支持中藥、民族藥,2017年版藥品目錄西藥與中成藥占比達到51%和49%,基本持平。
?
另外,與2015年國家談判藥品做好銜接。替諾福韋、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3個藥品均經專家評審納入了藥品目錄。據悉,新增的45種擬談判藥品中,“近一半為腫瘤靶向藥物,涵蓋了白血病、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陳金甫補充。
?
對于大多數藥品進入醫保目錄的企業來說,即便降價也是好事。不過在劉謙看來,規則有所改變,“即從嚴進寬出到寬進嚴出。而且未來一致性評價和醫藥分開等措施到位后,目錄調整很可能直接跟國外接軌,目錄不再是藥企的發財保證書。”
?
而沒有進入到目錄當中的品種,可以參與地方增補目錄。藥企應該把更多目光放在醫保支付改革上,接下來除了
招標和二次議價,還會有臨床治療路徑,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醫保支付價標準等手段來監管進入醫保的品種。劉謙表示:“醫保目錄是醫療和醫藥行業的指路牌,它的目標是在有限的經費下覆蓋更多的患者。”